团学在线
红色薪火代代传:海政学子寻访老党员初心之旅
麻豆传媒映画&辩耻辞迟;政青春·乡未来&辩耻辞迟;实践队怀着崇敬之心,踏访澄迈县塘北村中共澄迈县成立旧址,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&辩耻辞迟;与信仰对话&辩耻辞迟;主题活动。通过聆听两位老党员跨越半个世纪的初心故事,参观廉洁文化实践馆,青年学子们完成了一次涤荡心灵的红色精神洗礼。
(合影 社区工作人员 摄)
初见老党员:岁月铸就的坚定信仰
在旧址的会议室里,我们见到了两位精神矍铄、头发斑白的老人——73岁的王澄端和80岁的王澄训。他们胸前的党徽,在阳光映照下熠熠生辉。王澄端爷爷党龄48载,王澄训爷爷党龄52载,合计超过百年的党龄,犹如一本厚重的历史书,等待我们去细细翻阅。“那时生活虽苦,但心却明亮。”王澄端爷爷的话语,将我们带回了20世纪60年代。他讲述自己在1966年于澄迈中学读高中,恰逢文化大革命,学制一缩再缩,但他们仍咬牙完成了学业。
王澄训爷爷带着一丝遗憾笑道:“1977年恢复高考,我已超龄,无缘参与。”但他话锋一转,眼中闪烁着光芒:“党需要我们扎根农村,我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!”这句话,质朴无华,却让我们这群习惯选择题的年轻人,猛然理解了“服从与担当”的真谛。
(老党员风采 徐佳佳 摄)
听老党员讲述往昔:干部与群众的深情厚谊
曾任村支书的王澄训爷爷动情回忆:“那时的干部,真将老百姓视为亲人!县委书记扛着锄头与我们一起修水利,县长挽起裤腿下田插秧,夜晚就寝于村民家的稻草铺上,与我们并无二致。”他记忆犹新:“我当兵时,每月津贴仅6块4,一斤米要1毛4分,还需粮票。”生活苦不苦?自然苦。但王澄端爷爷补充道:“天未亮便学习毛泽东思想,学后浑身充满力量!”他谈及当兵时,立志成为“大寨式”的好战士,退伍后组织让其回乡务农,他二话不说便回了家。“共产党员,理应吃苦在前,享乐在后!”言及此,他轻拍胸前的党徽,力量虽轻,却深深触动我们的心弦。
(活动现场&苍产蝉辫;利琼若 摄)
老党员的嘱托:好日子中坚守初心
谈及当下生活,两位老人眼眶泛红:“国家强盛了,你们年轻人赶上了好时代!”但他们反复叮嘱我们:“国家越安定,越要警惕糖衣炮弹,要永远跟党走。”这话,不似课本中的理论,更像长辈的殷殷叮咛,蕴含着岁月沉淀的智慧。离开塘北村时,实践团队员为老党员送上慰问品,他们却紧握我们的手说:“我们什么都不缺,就盼着你们年轻人好好努力,不忘初心。”
(送慰问品 徐佳佳 摄)
廉洁文化实践馆:实物彰显“一心为民”
告别老党员,我们步入廉洁文化实践馆。馆内警示记录与两位老人的故事相互交织,与之呼应的正是隔壁旧址中泛黄的粮票、磨损的锄头、干部与群众共劳的合影……原来,老党员口中的“一心为民”,并非虚构,而是岁月中真实的写照。墙上的文字赫然写着:“廉洁,非一句空话,乃干部与群众共坐一条板凳,共享一锅米饭。”此刻,我们真正领悟了“廉洁”的深刻内涵——非高高在上的“不犯错”,而是脚踏实地地“办实事”。
(合影 社区工作人员 摄)
此次寻访让大学生们触摸到了最真实的党史。带队教师蒙泽鸿表示,这种&辩耻辞迟;沉浸式&辩耻辞迟;思政教育,通过老党员言传身教和廉洁文化实景体验,让青年学子深刻理解了&辩耻辞迟;清正廉洁&辩耻辞迟;不仅是党员干部的基本操守,更是每个人应当秉持的人生准则。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,要将&辩耻辞迟;不拿群众一针一线&辩耻辞迟;的优良传统转化为&辩耻辞迟;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&辩耻辞迟;的行动自觉,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始终坚守廉洁底线,让青春之花在清廉土壤中绚丽绽放。
(团委 蒙泽鸿 供稿)






